來源: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:李琦
“羲和號”衛星系統總指揮陳建新表示,在太空中衛星載荷一次微小的振動,都會使成像效果差之毫厘、謬以千里。
庹藝倩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
8月30日,國家航天局在京發布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“羲和號”探日成果。
發布會現場。圖片來源:國家航天局
高分專項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、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趙堅說,“羲和號”成功發射近一年來,國家航天局組織航天科技集團、南京大學等工程任務團隊,開展衛星平臺超高指向精度、超高穩定度技術試驗300余次,太陽光譜成像1000余次,圓滿完成了該衛星在軌測試和試驗工作,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,創下5個國際首次。
其中包括,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太陽Hα(氫阿爾法)波段的光譜掃描成像,記錄了太陽活動在光球層和色球層的響應過程,通過一次掃描,可獲取376個波長位置的太陽圖像,不同波長對應了光球和色球不同層次的太陽大氣。
“羲和號”全日面Ha波段光譜掃描成像。圖片來源:南京大學
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、SiⅠ(中性硅原子,讀“硅一”)和FeⅠ(中性鐵原子,讀“鐵一”)譜線,得到了完整的譜線輪廓。“羲和號”衛星首席科學家丁明德表示,根據這些譜線的精細結構,可反演出高精度的全日面色球和光球多普勒速度場,發生在太陽大氣中的活動可被詳細記錄到,進而研究太陽活動的物理過程。
全日面光球多普勒速度場。圖片來源:南京大學
全日面色球多普勒速度場。圖片來源:南京大學
除了科學探測成果,在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面,“羲和號”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主從協同非接觸“雙超”(超高指向精度、超高穩定度)衛星平臺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。
“羲和號”。圖片來源: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
“羲和號”衛星系統總指揮陳建新表示,在太空中衛星載荷一次微小的振動,都會使成像效果差之毫厘、謬以千里。“雙超”衛星平臺打破傳統衛星平臺微振動“難測、難控”的技術瓶頸,采用磁浮控制技術,將平臺與載荷的物理接觸徹底隔絕,確保載荷成像不受平臺擾動的影響,讓其拍照“更穩、更準”,將我國衛星平臺的姿態控制水平提升了1至2個數量級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
此外,“羲和號”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太陽空間Hα譜線成像儀在軌應用,光譜分辨率優于0.0024納米;國際首次實現了在軌高精度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在軌驗證,測速精度優于2米/秒。
“這些重要成果,有望在將來的對地觀測、空間科學探測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廣泛應用,應用前景廣闊。”趙堅說。
“羲和號”全稱太陽Hɑ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,是我國“十三五”重點規劃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,于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,運行于平均高度為51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。目前該衛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任務計劃開展科學觀測,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,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開展,相關科學數據已向全球開放共享。
“羲和號”效果圖。圖片來源: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
趙堅表示,太陽探測是空間科學發展的重要領域,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兩個太陽探測計劃,除了已經發射的“羲和號”,還有“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”計劃。
“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”是中科院先導專項規劃的一顆太陽綜合觀測衛星,以“一磁兩暴”為科學目標,對太陽耀斑、日冕物質拋射和全日面矢量磁場開展觀測,研究“一磁兩暴”的起源、相互作用及彼此關聯,為嚴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預報提供支持,計劃今年10月發射。
此外,國家航天局已組織相關單位提出了日地L5點太陽探測、太陽極軌探測、太陽抵近探測等一系列任務規劃,將對太陽進行全方位立體探測,進一步深入認識太陽活動的起源和演化,為推動人類科學文明的發展貢獻力量。
上一篇:冬季降水多 世界“干極”或現花海
近日,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掃描儀--Aura Plus旗艦版。
北極光科技網于2018年正式上線。秉承“專注、溝通、領先”的媒體理念。
可是,就在小編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,發現以前保存的資料零七八碎,散亂不堪;如何把他們放到同一網盤里規規矩矩地歸納備份起來,就成為了新年選擇的重中之重。
今天,搜狗公司正式發布S1、E1兩款AI錄音筆新品,還與故宮宮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兩款產品的故宮宮廷聯名款。
和奔馳、奧迪等豪華品牌相比,寶馬近些年來在電動車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。
標致作為法系車的代表車企,雖然較早的進入中國市場,但在國內的品牌運營方面同大眾、豐田等頭部車企存在一定的差距,導致如今銷量也是每況愈下,在國內車市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弱。